冯艳:暴雨致灾,引发超大城市管理规划思考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3日电 题:《冯艳:暴雨致灾,引发超大城市管理规划思考》

作者 冯艳(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当前,河南省遭遇的洪涝灾害牵动人心。这其中,7月20日因极值暴雨致郑州引发的城市内涝,情况极为严重。

城市因其人口与物资的高度集聚,发生内涝造成的损失远比乡村要严重。在《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郑州以城区人口规模670.41万人排在全国第十二位,入选全国“特大城市”。郑州市城镇面积之广、经济总量之巨一度被视为当地的发展“硬实力”,但在安邦智库看来,城市过大,也是此次突发事件的根源之一,过大的城市给应急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越大,需要的基础能源与资源就越多,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就越多,对城市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就会迅速增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旦出现重大灾害性事件,如传染病疫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能源中断、电信网络中断,以及地震、洪水、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超级大城市往往成为重灾区。高密度人口集聚、高价值经济资产和产业的聚集、高密度网络的汇集,都使得灾害事件对超级大城市的冲击特别巨大。

郑州经历的极端天气之灾再次印证了超大城市发展模式的风险和问题。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各级城市政府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模式和目标。对此,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先生提出了“模块化的城市”发展概念,可以为目前大城市的管理提供解决思路。

“模块化的城市”理论是将城市的空间,设定为模块的集合。每一个城市模块实际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城市模块都存在有一个核心,由此形成以核心空间布局的大小城市模块。这些模块的组合对城市整体空间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限度,因为每个模块核心空间的存在和影响,相当于一个家庭所拥有的客厅,它扮演“家庭”中心的角色,也就是凝聚城市模块的关键作用。这样的城市模块,充满了弹性,即便扩大城市空间,也不会产生大规模的交互需求,城市模块的相对独立性,得到了满足。

模块化的城市设计,实际是把大城市变成了小城市,由小城市组合成为大城市,形成结构性的双向空间弹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真正的多核心城市。

很多人过去都在谈论多核心城市,但在我们看来,多核心城市实际很难实现。要么小的核心会变得过大,要么核心已经大到不靠谱的程度。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模块化城市理论,在这样的城市空间结构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依附于核心模块,每个核心模块的空间规模以及城市模块的大小,形成一定的理性比例关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在附近,交互需求距离相对较短,城市空间为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

这样的模块化城市,彻底改变了城市空间内部的等级制,改变了僵硬而不切实际的空间分区,真正赋予城市以性格和活力,使之能够相对独立地存在。

在城市更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会看到城市硬件提升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多解决办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需要通过前期的规划理论、治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革新来寻找和释放。(中新经纬APP)

冯艳


和讯网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650899 传真:010-85650844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